主管QQ:站内信联系

江苏工人报云报2023-06-15 04:45

  自人类第二次社会大分工,手工业从农业分离出来,便出现了专门从事手工业生产的劳动者,有手艺、有技术者,称之为工匠。手工作坊时代,传统工匠作为独立生产个体存在。随着工业革命和现代化大生产不断发展,绝大多数工匠已演变成高科技条件下,散落在现代化生产各个环节上,拥有各种绝活的技术能手,谓之“产业工匠”。当代工匠精神主要是指产业工匠精神,主要包含三方面内容:一是攻坚克难、不断创新的职业精神;二是爱岗敬业、坚守执着的职业特质;三是精益求精、追求完美的职业操守。

  近代以来,勇争一流、敢闯敢拼的精神,在常州实体经济领域结出硕果。晚清洋务派代表人物之一的盛宣怀一步一个脚印,开创了近代中国11个“第一”,成为近代实业强国先驱;“纺织巨子”刘国钧从店小二起步,打下了常州纺织业领军地位的基础。上世纪80年代,常州通过产业集群模式,打造了柴油机及手扶拖拉机、灯芯绒、卡其布、花布、化纤、收音机、塑料、玻璃钢、自行车等“九条龙”产业链条,拥有100多个处于领先地位的优质工业产品,诞生了一大批全国知名的技术能手、能工巧匠和劳模,常州因此获得了“工业明星城市”的美誉。

  如今的常州工业基础扎实,工业门类齐全,中小企业众多,民营经济活跃。以装备制造业、光伏产业为代表的5大重点领域、20个细分行业,是城市鲜明的产业名片。全市装备制造业占工业经济的比重超40%。太阳能电池出货量超13GW,占到全国总量的11%左右。全市拥有高新技术企业1450家,近10年催生了200多个行业小巨人和“隐形冠军”,100多个工业产品达到世界领先水平,为建设现代产业工匠名城奠定了雄厚的产业基础。

  常州产业高技能人才、各类能工巧匠、各类产业工匠数量、质量位居全省第一、全国前列。截至2019年底,常州拥有高技能人才34.18万人,每万名劳动者中高技能人才达到1212人,连续第六年位居全省第一。全市拥有世界技能大赛“阿尔伯特维达尔奖”获得者1名、“大国工匠”称号获得者2名、“中国质量工匠”称号获得者2名、“大国非遗工匠”称号获得者2名、“中国纺织大工匠”称号获得者3名、“江苏大工匠”5名,以及一大批江苏工匠等各级、各类工匠。

  当然,对标世界先进,弘扬工匠精神,打造产业工匠名城,常州还需久久为功,打通很多堵点。比如,缺少龙头企业、知名品牌,工匠名城的产业基础不够强;工匠文化氛围还不够浓厚,高技能人才占比偏低;培育产业工匠的合力机制未形成,政策配套欠完善。特别是相关部门协同推进的合力机制还未形成,一线技工的政治、经济和社会待遇还比较低等。

  调研发现,产业越高端,企业规模越大,生产工艺越先进,产业工匠就容易脱颖而出。目前,常州2名大国工匠均来自龙头级企业,10多名行业工匠也聚集于几家企业。据统计,95后职工的第一份工作平均维持仅7个月,“闪辞”成为常事。这对于壮大常州市技能人才队伍而言十分不利。

  打造产业工匠名城是一项任务十分艰巨的系统工程,必须以弘扬新时代常州精神为引领,创新思维,提振精气神;必须以系统思维,加强顶层设计,构建可持续发展内生动力机制;必须统筹兼顾,综合发力,确保工程顺利推进并取得成效。

  “勇争一流、耻为二手”的新时代常州精神,与精益求精、追求卓越的当代产业工匠精神高度契合。大力弘扬新时代常州精神最好的行动就是大力弘扬工匠精神,把追求卓越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养成打造产业工匠名城的思想共识与行动自觉。因此,要发挥主流舆论的价值导向作用,要将工匠精神培养纳入国民教育体系,要突显礼敬工匠的仪式感和庄重感,要用好新老宣传舆论工具,营造敬重工匠的社会氛围 ,要以工匠精神为内核生产形式多样的文化内容 。

  大国工匠的成长需要几十年的打磨,只有切实提高高技能人才及产业工匠的各种待遇,才能把工匠留在工匠的位置,而不是成为待遇更好岗位的跳板,从而吸引人、留住人,终身发挥所长。

  要切实提高产业工匠的政治待遇。提高“两代表一委员”产业工匠的比例;推动高技能领军人才及工匠在工会、共青团、妇联等群团组织中挂职、兼职;职工代表大会、劳动模范评选等活动适当向产业工匠倾斜。

  要切实提高产业工匠的经济待遇。突出岗位贡献,实现多劳多得、技高多得。企业一线职工的工资增幅不低于企业职工平均工资增幅;企业首席技能专家能获得超过中层管理人员的待遇;资深技能专家能获得相当于中层管理人员的待遇;对获得“中华技能大奖”和“全国技术能手”等荣誉者,及各类技能大赛获奖的领军型技能人才、大国工匠、龙城工匠给予一次性重奖。充分发挥市场杠杆作用,在全市范围积极推广《职工技术创新专项合同》,让工匠和各类技能人才的创新成果参与企业利润分红。

  要切实提高技能人才的社会待遇。发挥企业主体作用,创新技能评价平台,继续推进职业技能等级认定试点工作,充分发动市重点企业参加技能等级认定,不断拓展技能人才职业发展空间,让各类能工巧匠评上对应的高级职称、戴上“大师桂冠”。与时俱进、旗帜鲜明地表彰、表扬各类高技能人才。要为各类工匠走进学校、社区传播技术、分享经验搭建平台,使高技能人才的荣誉感、获得感、价值感得到极大满足。要切实维护产业工人的社会保障,在住房保障、子女教育、健康医疗、生活服务等社会福利方面,对各类工匠和技能高手们给予优先、优惠。

  通过组织师徒结对,提高技能素质;通过加强班组建设,提升团队水平。特别是通过线下、线上创新交流平台的搭建,实现由工匠个人到团队,再由团队到集群的放大效应,从而以点带面,推动全社会弘扬劳模精神、工匠精神。要以需求为导向,组织技术对应的劳模工匠到学校、社区和企业开展技术交流,让工匠们的技术更广泛地服务社会,帮助他们解决技术难题,通过技术分享,推动全社会技术进步,不断增强劳模工匠成就感、自豪感。在全市形成劳模工匠助推高质量发展,社会敬重劳模工匠、争当工匠的良性互动局面。

  弘扬工匠精神,把常州打造成国内国际知名的产业工匠名城,是在全面建成高质量小康社会后,实现高质量发展、建好五大明星城的奠基工程、保障工程,是更好地落实市委、市政府“135”战略的有效抓手和载体,也是新时代再创新辉煌的重大突破口之一。全市上下充分认识到,“现代智造业”是常州的核心竞争优势。

  要充分发挥市场对资源配置的决定作用,让企业成为建设产业工匠名城的主体。力争培育出更多千亿级、百亿级国际知名企业集团,创立出更多知名商标和品牌,从而夯实产业工匠名城基础。

  在四十四届世界技能大赛中,常州宋彪获得工业机械装调项目金牌,斩获最高奖“阿尔伯特奖”,成为中国获此殊荣的第一人;党的十八大以来,常州获大国、江苏工匠称号人数位居全省第一;在第四届、第五届中国工业大奖上,常州获奖数位居全国地市级城市第一。这些不凡的业绩不但为我们弘扬工匠精神、建好产业工匠名城增添了信心,还为我们树立了良好的导向。建设产业工匠名城,要鼓励全市上下更加重视踊跃参加国际国内各类技能大比武、各类工匠选树评比,并取得好成绩;重视并鼓励企业参加国际国内各类驰名商标、质量、品牌评比,并取得优异成绩,用一流的产品质量、一流的知名品牌和一流的大国工匠撑起全市产业工匠名城的天空。

  作为“中国制造2025”行动计划试点城市,常州市承担着先行先试的探路任务。弘扬工匠精神,打造产业工匠名城,无疑是顺应了时代潮流,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基础上引领高质量发展走在前列的必然抉择。

  南京路特软件仅提供技术服务支持,文字、图片、视频版权归属发布媒体返回新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