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管QQ:站内信联系

宋彪:中国崛起的青年工匠力量2023-06-06 19:51

  世界技能大赛,有“技能奥林匹克”之称。这是全世界技能人才竞争的顶级盛会,举办机制类似于奥运会。

  2017年10月14日至19日,中国国家队派出顶尖选手出征在阿联酋阿布扎比举行的第44届世界技能大赛。江苏省常州技师学院在校生,只有19岁的宋彪代表中国出战工业机械装调项目,从1260多名参赛选手中脱颖而出,以779分的最高分摘得冠军,获得本届世界技能大赛唯一的最高奖——阿尔伯特·维达尔大奖,成为中国第一个获此殊荣的参赛选手。

  漫长的比赛时间,分毫必争的精度要求,从未在赛前演习过的题目,加之强手如林,1998年出生的中国小伙儿宋彪顶住压力,用过硬的技术和强大的心理素质向世界证明了中国年轻一代的力量。

  性格内敛的他在接过沉甸甸的奖杯后,转身面向全场观众,突然爆发般地大喊:“中国!中国!中国!”全场为之沸腾。

  获得冠军回国后,宋彪受到李克强总理的亲切接见,总理勉励他:“你们青年人肩上有着重担,可以为国家走上制造强国做出自己的一份贡献。”

  2019年4月28日,宋彪登上共青团中央的领奖台,成为第23届“中国青年五四奖章”年龄最小的获奖者。4月30日,他走进人民大会堂,现场聆听习总书记在纪念五四运动100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

  “习总书记指出,新时代中国青年要练就过硬本领。就我自己的经历来说,我觉得在新时代,走学历路线和技能路线这两条路都是可以的,因为国家不可能只需要学历路线的人才,也不可能只需要技术工人。这两条路不冲突,完全可以根据个人兴趣来选择,从而练就过硬本领,使个人的发展与祖国的要求相适应。”宋彪告诉《中国青年》记者。

  天赋和兴趣往往是一项事业发展的开端,宋彪也不例外。他的父亲也是一名技术工人,从小的家庭氛围和熏陶,让宋彪在童年时就对“拆东西”特别感兴趣。

  “父母给我买的玩具我总是喜欢把它们拆掉,然后再拼装起来。当时家里有一个闹钟,里面有一个摆锤,我就很好奇摆锤是怎么运动的,就想把它拆开来看看。”宋彪笑着回忆童年的经历。

  这份兴趣一直保持了下来。中考结束后,宋彪的成绩刚达到普通高中的要求。他完全可以去上普通高中,这也是家里面的期望。

  “当时我们还是希望宋彪能够上高中之后考大学,我就是因为家里供了大哥二哥上大学,到我这里没钱再供了,没有念成大学,心里多多少少有些遗憾,所以把希望寄托在儿子身上。”宋彪的父亲告诉《中国青年》杂志记者。

  但当时只有15岁的宋彪却坚持己见: “我觉得自己一直对机械方面的东西比较感兴趣,而且以我目前的分数,即便上普通高中后考上大学,也不见得能够上一个好大学。因此我觉得应该听从自己内心的声音。”

  他和父母推心置腹地交流,将自己的想法和盘托出。父亲听后思考了很久,最终同意了孩子的自我选择。“我自己搞技术,自己的孩子为什么不可以也从事技术方面的工作呢?”宋彪父亲说。

  打定主意后,宋彪来到父母工作的城市江苏常州,这里的职业教育发达,宋彪在比对之后最终选择了江苏省常州技师学院机械工程系五年制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

  2014年的开学季,宋彪正式成为一名技校生。他的耳边依旧有亲戚朋友和同学不理解的议论,但宋彪决定用自己的行动打破偏见。

  打基本功阶段,宋彪需要学习使用锉刀,这是打造模具的开始。“两天下来,手上就都是泡,很疼。那时候就垫上纸去练习。总之,当时告诉自己要打好基本功,一定要拿好工具。”

  在学习数控机床的阶段,宋彪要学习编程。“学这个比较困难,因为它涉及计算机联机操作以及逻辑的问题,当时这对我而言也是一个挑战。”

  从早上8点15到晚上8点15,12个小时,宋彪不是在教室中学习理论知识就是在实训车间内练习。遇到周末,宿舍里的同学出去逛街或者打游戏,他却没有同行。“当时自己那么努力,就是因为这条道路是我自己选择的。既然是我自己选择的,我就肯定要将它做好!”宋彪语气坚定。

  二年级时,作为低年级“编外”人员的宋彪试着参加了学院“技能节”校集训队的选拔比赛,取得了第二名,顺利获选。之后,宋彪又在江苏选拔赛中以第一名的成绩,代表江苏参加全国选拔赛,最终以第三名的成绩进入了国家集训队。

  2016年11月起,6位进入国家队工业机械装调项目的年轻人将通过半年的训练,争夺一个代表国家队出征第44届世界技能大赛的名额。以第三名的成绩进入国家队的宋彪,想要争夺这个唯一的名额,难度可想而知。

  所有的人都非常拼。“集训时统一安排的是到晚上八点结束,剩下的时间自由发挥,你想训练到几点就到几点。但所有人都特别拼,八点后没有人想走,因为还有很多问题没解决。”

  这是一场分毫之间的较量,选手与选手之间的差距非常小。“比如我要做一个30毫米的轴,它的尺寸范围最大只能在0.02毫米的范围之内浮动,相当于头发丝的四分之一。”宋彪和记者形容。

  为了提高装配调试操作的精准度和熟练度,宋彪经常反复加练直至深夜,到后来,在选择装配调试垫片时,他不用量具测量其厚度,光凭手摸就能准确完成。

  而为了提高焊接操作时的专注度,他又冒着40摄氏度的高温,在车间长时间地练习,汗水常常湿透了厚厚的防护服。有一次,他因为疏忽防护没做到位,脖子被电弧灼伤,仍带着伤坚持训练了一个月。

  宋彪在训练时总是比别人更投入一些。为了保持良好的心态,他将目标进行了有效拆分。“我当时给自己订的目标不是很大,教练和我给定的目标是备选,也就是第二名,所以我只想着在每一场的晋级赛中能晋级。比如我12月在集训的时候,月底要进行六进三的第一场选拔,我就想着先打好眼前这场比赛,不去想后面其他的事情。”

  从2016年12月到2017年6月底近七个月的时间,宋彪共进行了六场比赛,每35天一场。一场比赛刚结束,就要马上着手准备另一场,中间基本没有休息。时间早就超过了996,宋彪专注于眼前,并没有感受到时间的流逝。

  2017年6月底,宋彪参加完国家队的最后一场比赛。那天他的心情特别好,给父母打了一个电话,“你们来接我吧,我可以放假回家休息啦。”

  6进3、3进2、2进1淘汰选拔,回到家的宋彪很快接到了国家队的电话,他不是备选的第二名,而是第一名,成为代表国家出战第44届世界技能大赛工业机械装调项目的唯一正式选手。

  这场分毫之间的较量,也使得宋彪成为我国工业机械装调项目年轻工匠中最为拔尖的那一个。他在家休息了一天,重新返回北京,开始在国家队一个人的训练。

  如果说之前的比赛可以分解目标,有参照和比对的对象。那么,7月初再次回到国家队的宋彪,则经历了一段迷茫时期。

  “这次回到国家队,我觉得当时的心情又跟之前不一样了。因为我现在要面对的是世界选手。而身边已经没有一起奋斗的小伙伴了,刚开始很迷茫,不知道自己每天要怎么训练,练习到什么程度。”

  专家组在此时对宋彪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高于世赛技术标准、高于世赛检测标准、高于世赛竞赛规则、高于世赛体能强度,具备绝对的技术、知识和体能储备,争夺世界技能大赛奖牌。

  压力也是动力,宋彪迅速从迷茫期走出来,和团队全身心投入备战阶段,开展了针对性训练、障碍性训练、国际交流训练、心理及体能训练等,同时对世赛理念、标准、规则等进行了更深入的学习。

  “那个时候参加了澳大利亚挑战赛,类似热身赛,我也接触到了一些后来参赛的其他国家选手。同时,世界技能大赛开始逐渐公布一些消息,比如需要用到的设备仪器等,我们就根据这些要求,开始进行提前的学习和熟悉。”

  不到3个月的最后冲刺和训练,宋彪全力以赴为大赛做足准备。2017年10月14日至19日,中国队出征阿联酋阿布扎比。世界技能大赛工业机械装调项目比赛共分为5个模块,包括机械加工、焊接加工、齿轮箱拆检、电气预防性维护、装配与调试。赛程为4天,累计比赛时间为20个小时。

  宋彪抽到的题目是制作脚踏动力水净化器。它的制作原理是通过脚踏车来提供动力,把污水净化成干净的水,实际上是要完成一个污水处理系统。大赛之所以出这样一道题,是考虑到很多贫困国家水资源匮乏,通过这套设备可以直接把雨水或者河水提纯净化,从而节约成本,为这些贫困国家供水。

  这是一道宋彪从来没有见过的题目,在场来自世界各地的青年工匠们也没见过。在4天的时间里,每天只有固定6小时的制作时间。选手们不仅要考虑如何精准制作这个净化器,同时也要考虑如何合理分配4天时间。

  “当时来到一个新的场地,抽到这道题时,确实比较紧张。但随着后来慢慢开始制作,就进入了状态,不紧张了。”宋彪回忆比赛时的场景说。

  这不仅是技能的一场顶尖较量,更是心理素质的考验。在场的13名选手,有一半因为过于紧张,最终没能在规定时间内完成这道考题。

  然而宋彪在面对澳大利亚的老对手时,稳住心态,稳定发挥,最终以15分的优势战胜对手,夺得了世界冠军。

  当成绩公布的那一刻,宋彪站上这个世界青年技工比赛的顶尖舞台,向世界证明了中国青年的实力。

  宋彪今年即将毕业,他选择了留校任教。理由很简单,“一个学校培养一个选手,是花了很多精力和财力的。我希望能留在学校,把我所学到的这些知识教给更多学弟学妹们。其实我也给自己定了个目标,希望能培养出一名冠军来。”宋彪腼腆地笑着说。

  更多的同龄人则被宋彪这样的青年工匠典型激励着。据宋彪的观察,仅常州技师学院一个学校,目前已经到了预留学生名额的火爆程度,“因为我们是小班教学,一个班最多招35人。而且现在青年工匠就业也根本不需要担心,赚得甚至比白领还要多,像和我一样今年毕业的一个同学,他的月收入就达到了8000多元,所以现在学生们都抢着报名。”

  正如习总书记在纪念五四运动100周年大会上讲话中所说,“当今时代,知识更新不断加快,社会分工日益细化,新技术新模式新业态层出不穷。这既为青年施展才华、竞展风采提供了广阔舞台,也对青年能力素质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青年的择业观是多样化的,宋彪的成功证明了青年工匠同样能够拥有美好的未来。